开启温控器电源,要按照温控器使用说明,选择温度控制方式(通常分为室温和地温两种控制方式),确认温控器工作状态与相应设置吻合。
四、观察、测试系统工作情况,包括地面升温速度、温控器的工作状态、安全保护系统动作情况等。
有报道称,冬季供暖初始启动电地暖系统时,应分阶段逐步升温直至达到设计温度,笔者以为没必要如此麻烦。理由是:电地暖系统散热面积大、温度分布均匀,如果执行《地面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》,地表面温度应控制在30℃以内,要达到这一要求,铺设的电热膜功率密度应小于200W/m2。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,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系统安全性能,分段升温均不具有实质意义。
加强管理
电地暖系统启动以后,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,相反,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:
一、供暖温度的设定。使用电地暖系统时,正常供暖的室内温度建议设定为16℃-18℃。而室温为16℃时,地表面的平均温度为26℃±2℃,此时的体感温度已达到21℃〔(1℃+26℃)/2〕。体弱的老人、病人和幼儿居住的房间可适当增加设定温度,但建议不高于20℃。
二、运行中的安全管理。应全面了解系统的安全配置。电地暖系统的安全配置主要包括“电气安全和局部过热防护”两个主要部分,所包括的具体内容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阐明。这里所说的安全管理主要是用户应根据系统的安全配置,尤其针对薄弱环节或缺失的部分,在运行中严加管理和高度注意。比如:不少电地暖系统不加漏电保护器(用空气开关代替)或配置的漏电保护器的剩余脱扣电流额定值过大,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万一漏电时,就会有触电的危险;再比如,不少电地暖系统不加过热保护装置或配置的密度不够,当地表面放置大型落地家具或棉被时,就会有过热的危险等。
三、节能运行管理。首先,对于长期无人居住的用户,在使用电地暖系统用于房间防冻时,建议将温度设置在5℃左右。过低的温度设置可能会因为室内结构、电热膜布置情况、风速、温控器位置和测温精度等因素的影响,使室内设备或上下水管道处于冰点以下。其次,对于有间歇供暖需求的用户,外出期间的低温运行设定,应考虑再次启动时达到舒适温度时的升温时间,并应根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、铺设电功率的大小、供暖月份的室内外温差情况,设置通、断电运行时间,建议温升以不超过8℃为宜。最后,正常供暖期根据房间的不同功能设定温度时,相邻房间的温差控制在5℃以内为宜。短时间离开房间时,可适当降低设定室温,比如在12℃左右,但不宜关闭系统。无人居住的房间,为保证相邻房间的供暖需求,也应保持在低温运行状态,如将温度设定在10℃左右,而设计系统时已从热负荷上考虑了该问题时应另当别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