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盾口罩_口罩的发展渊源
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。古时候,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,一直到19世纪口罩才被发明并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。现在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,阻挡的也不再只是粉尘或口气,而更被常用于阻挡病菌
那这种古代的面纱也就算是第一代口罩
1895年,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,从而认为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。于是,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,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、能掩住口鼻的罩具。此举果然有效,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。从此,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。于是,口罩便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和推广开来。成为了第二代口罩。
1918年,西班牙大流感肆虐,口罩才从医院走出来,成为大众的常备品。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,全世界大约20%的人感染了 “西班牙流感”。疫病蔓延期间,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,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。从当年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,口罩已经成为了疫病出现的象征性影像。一位乘客因为没有戴口罩而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。
SARS当道时,口罩也成为文化
随处可见口罩的情景再现于2003年SARS期间。曾经人潮汹涌的街道一时冷清得让人不可思议,偶尔几个行人,面孔上也罩着口罩,只露出两只眼睛。原来只卖两三元钱一只的纱布口罩,到了论“层”而卖的地步:8层,3元;9层,4元;12层,6元……最昂贵的所谓“高科技口罩”已达每只近百元的天价。口罩的供不应求甚至波及到大洋彼岸,美国新泽西州不少华裔相继订购口罩寄送中国亲友,导致该州不少地方口罩缺货。
一种形似防毒面具的N95 医用防护口罩成为市场上的宠儿。口罩型号所称的N95是基于美国标准,该标准将医用防护口罩分为三大类九种型号。N 代表非油性颗粒,另有R、P型代表油性颗粒。非油性颗粒物包括煤尘、水泥尘、酸雾、焊接烟、微生物等;油性颗粒物则包括油雾、油烟、焦炉烟等。每一型号又分为三种过滤效能级别,分别为95%、99%和100%。N95的意思即为 “过滤非油性颗粒效率为95%的防尘口罩”。我国的防尘口罩标准没有划分得这么细,但N95仍然是此类防尘口罩的最低标准。这也使N95口罩成为了第三代口罩
而在民用领域,一直没有出现防护颗粒物更为有效的口罩。
2012年,由康纶纤维研制的绿盾PM2.5口罩研发出PM2.5滤片,能有效抵抗PM2.5颗粒物。结合防护PM2.5颗粒物及阻挡细菌功能,也使国人了解防护PM2.5的重要性,成为了最新一代的口罩代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