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结构与耐磨损特性
形态设计:采用平板状结构,厚度通常为 10~30mm,表面平整,可紧密贴合海洋平台的钢质结构(如导管架、桩腿的平直段),增大与被保护金属的接触面积,确保电流分布均匀。
耐磨损优势:合金中添加少量铝(0.3%~0.6%)和镉(0.02%~0.07%),不仅优化电化学性能,还提升了材料的硬度(布氏硬度≥40HB)和耐磨性,能抵御海浪冲击、泥沙摩擦及海洋生物附着带来的物理磨损,延长阳极在动态海洋环境中的使用寿命。
2. 电化学性能与保护原理
电位与电流:电极电位约 - 1.05V(相对于 CSE),与海洋平台钢结构(碳钢)形成稳定电位差,驱动电流输出;在海水中电流效率≥65%,可提供持续保护电流,抑制钢结构腐蚀。
溶解特性:腐蚀产物为疏松的 Zn (OH)₂,易被海水冲刷脱落,避免表面结垢阻碍电流输出,同时均匀溶解的特性减少了局部磨损导致的提前失效。
3. 海洋平台应用场景
平台甲板下方、导管架平直段:通过焊接或螺栓固定平贴阳极,保护易受浪花飞溅、潮汐浸泡的区域;
飞溅区与潮差区:耐磨损特性使其能适应该区域频繁的干湿交替和机械冲击,与涂层协同形成 “双重防护”;
安装密度:每 15~20㎡布置 1 块(重量 20~50kg),重点区域(如焊缝、节点)加密至每 10㎡1 块。



